航海与能源动力学院
学院历史源于1946年的国立武昌海事职业学校, 现位于武汉理工大学余家头校区,有船舶与海洋工程、轮机工程、能源与动力工程、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4个本科专业。其中船舶与海洋工程、轮机工程、能源与动力工程3个专业为教育部“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”试点专业,并入选首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;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、湖北省品牌专业、教育部高等学校综合改革试点专业,获批省级基层教学组织;轮机工程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、国防特色专业、湖北省品牌专业,获批国家级教学团队。
学院所设专业涉及船舶与海洋工程、力学、土木工程、水利工程、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5个一级学科,武汉理工大学是国防科工局与教育部共建的首先获批的16个高校之一,其中船舶与海洋工程列为国防特色学科。
学院有流体力学、船舶与海洋工程、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3个博士点,有流体力学、船舶与海洋工程(含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、水声工程、绿色船舶与环境保护、轮机工程)、工程力学、结构工程、水利工程、动力机械及工程6个硕士点,机械、能源动力、土木水利3个专业硕士领域,并建有船舶与海洋工程、力学、动力工程3个博士后流动站。
学院建有国家水运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、高性能舰船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、系统仿真及控制研究中心、船舶动力工程技术交通行业重点实验室、船舶动力系统国家工程实验室柴油机智能控制分实验室、低速机电控系统试验研究室、海洋工程机电设备国家工程实验室极地与海洋环境技术分实验室、水路公路交通安全控制与装备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、船舶运输实验实训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、高新船舶与深海开发装备协同创新中心分中心等。与招商局工业集团、中船工业集团、南京港股份有限公司等共建有科研与教学基地,为高质量人才培养提供了有力的支撑。
学院坚持以服务国家需求为宗旨,对接国家战略。现有专职教师151人,其中教授43人,副教授78人,讲师30人。交通部青年科技英才3人,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1人,武汉市黄鹤英才1人、产学研特聘责任专家2人,校级特色专业责任教授2人,精品课程名师4人,校青年拔尖人才4人。现有本科生2064人,硕士研究生1057人,博士研究生182人。
学院建有“高性能船舶关键技术”学科引智基地(111基地)和“智能航运与海事安全”国际科技合作示范基地。设有南安普顿大学-武汉理工大学高性能船舶技术联合中心、代尔夫特理工大学-武汉理工大学智能船舶和运输联合研究中心、首尔国立大学-武汉理工大学船舶先进制造技术与装备联合研究中心、布鲁内尔大学-武汉理工大学结构安全与完整性联合研究中心、里斯本大学-武汉理工大学极端载荷与响应联合实验室等国际交流和合作平台。密切的国际合作与交流极大地提高了学院的知名度。
学院坚持以学生为中心,以“卓越教育理念”为引领,以能力培养为重点,对接国家战略发展需求,突出船海学科特色优势,围绕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唤醒、创新创业精神培养、创新创业技能实训三项重点工作,实施“萌芽计划、骨干计划、卓越计划”三大计划,积极引导和支持学生开展各类创新创业活动,重视和鼓励学生参加各类竞赛。学院涌现团中央“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先进个人”江佳炳、“湖北省最美新生标兵”庞海祥、“湖北省青年志愿者优秀个人”路鹏等一大批优秀学生代表。近五年,学生在中国“互联网+”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、“挑战杯”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创业计划大赛、全国大学生交通运输科技大赛、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、全国海洋航行器设计与制作大赛等赛事中共获奖122项,其中包括国家级特等奖2项、国家级一等奖10项、国家级二等奖12项、国家级三等奖9项、省部级特等奖22项等大奖。学院文化具有鲜明的专业特点、行业特色、时代特征和育人特性,在承袭历史中不断发展,迄今形成了质量管理文化、科技创新文化、院企共建文化、社团文体文化、师生导学文化等文化项目品牌,有效促进了学生的综合发展。
学院经过70年的发展,在教学、科研、社会服务、文化传承、国际交流等方面成绩斐然,形成了围绕交通领域的软硬结合、基础与应用相结合的全面发展格局。